Taiwan Academy of Breastfeeding.

一歲以下嬰兒的維生素D補充

訊息日期: 2016-11-02 / 閱覽次數: 160953

    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,也是嬰幼兒營養建議的黃金標準。然而因為現代文明社會生活方式、環境和飲食習慣的改變,部分營養素的需求可能已有所改變,如維生素D。生素D原被歸類為唯一人體可自行合成的脂溶性維生素,經由調控鈣與磷酸鹽的平衡,是人體骨頭代謝的重要因子。現在發現維生素D在免疫系統和心臟血管系統中也有重要的作用。維生素D的缺乏,除了可能造成佝僂症和骨質疏鬆外,跟癌症、免疫系統疾病、代謝症候群,甚至懷孕的併發症也都有相關。因此現在多認為維生素D是ㄧ種類固醇荷爾蒙。

     大部分食物維生素D含量並不高,人體主要來源是經由皮膚暴露在陽光中後自然生成,這是最自然也有效的方式。然而有ㄧ些因子會降低人體經由日曬製造的維生素D濃度,包括高緯度地區、冬季、空氣污染、天氣情況(如濃雲覆蓋)、衣服覆蓋皮膚程度、使用防曬霜、以及較深的膚色等因子。而且由於陽光曝曬會增加曬傷及皮膚癌的風險,注意防曬已經是現代人的一般習慣,加上生活型態改變,更降低了接觸陽光的機會。肥胖人口的增加,也使得維生素D缺乏的風險增加。在成人,尤其是西方世界,維生素D缺乏已經是常見問題之ㄧ。新生兒出生時體內存積的維生素D量取決於母親懷孕時維生素D的狀況,據研究指出,純餵母乳的嬰兒,若沒有日照或維生素D補充,其體內儲存的維生素D約可維持8周;若母體有缺乏現象,則其嬰兒可能會更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,輕微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,但若持續不予處理到嚴重缺乏的嬰兒,可能會導致骨骼畸形(佝僂病)、甚至骨折等併發症。

根據美國醫學研究院(Institute of Medicine)在2011年公布的參考數據,嬰幼兒維生素D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400IU(10微克)。母乳中的維生素D含量並不高,約5-136 IU/L,與授乳母親體內含量有關。由於純哺餵母乳的寶寶並不容易達到每日建議的攝取量,而且目前針對嬰幼兒藉由陽光曝曬來獲得足夠量的維生素D的文獻證據極少,尤其須注意直接陽光曝曬對小於六個月嬰幼兒可能的風險。目前在歐美地區等日照時間較受限制的國家,大多建議一歲以下的嬰幼兒,尤其是六個月以內尚未添加副食品的母乳哺餵寶寶,自出生開始每天補充維生素D 400IU;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更進ㄧ步建議哺餵配方乳寶寶,若每天攝取量小於
1000ml(嬰兒配方乳中每100ml約含40 IU維生素D),也建議每天添加400IU的維生素D;至於緯度較低、日照較充足地區如澳洲地區,則較針對母親為高風險缺乏的母乳哺餵寶寶,如膚色較深、較少接受陽光曝曬及肥胖的母親,才建議嬰兒補充維生素D。
台灣緯度較低,屬日照充足國家,有人爭議台灣的懷孕母親及其嬰兒,可能較少發生維生素D缺乏,故不需常規補充維生素D。然而目前已發表的文獻顯示,在緯度較低、日照充足的國家,懷孕母親及其新生兒,仍有相當比例被報告其體內維生素D含量偏低。近期在台灣北部三家醫院針對部分一歲以下嬰兒所做的調查,發現在ㄧ個月大嬰兒已經有體內維生素D含量偏低的個案,顯示媽媽本身維他命D缺乏的比例可能不低,而在四個月大全母乳哺餵寶寶有將近一半是不足的,雖然此小型研究不能代表全台灣族群情形,但也提醒了大家應重視這個問題。
為確保所有嬰幼兒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,台灣兒科醫學會在2016年第二次修訂嬰兒哺育建議,改為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,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;而使用配方奶的兒童,如果每日進食少於1,000毫升加強維生素D的配方奶或奶粉,也需要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。維生素D 的其他來源,例如加強維生素D的食物,可計入400 IU的每日最低攝取量之中。
這樣的建議引起一些討論和迴響,常規補充可以確保有充足的攝取量,不致發生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,然而添加的製劑是否安全,添加不當是否反而會造成過量問題(小於6個月的嬰兒,每日攝取量不應超過1000 IU),也是很多醫師和家長心中的疑問;在還沒有更多的研究證據之前,不論是兒科醫師或者父母都應該了解嬰兒營養需求、維他命D的重要性及缺乏的風險、以及如何避免缺乏。考量孕婦以及哺乳媽媽本身的生活習慣以及個別狀況,由兒科醫師協助討論做出最適合的個別性建議,同時要注意寶寶的生長發育,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,以確保寶寶的健康。